| 无障碍浏览 | 繁體版 | 网站地图
区委 | 区人大 | 区政府 | 区政协
您的位置: 首页 >党务公开>业务工作>详细内容

“鼎城区草坪文化现象”折射农村文化的四大发展趋势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8-08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   近些年来,鼎城区草坪镇的民间文化勃勃兴起,民间草根剧团如异军突起,由最初的两三个发展到三十多个,还有七支女子管乐队、一支男子管乐队,这些剧团和乐队,常年奔走于街巷村头、农家院舍和婚丧喜庆的场所,平均每年演出三千多场,观众达百万人次,演出收入近千万元,影响辐射到湖北、江西。除演出团体外,还有文学社、诗社、摄影协会、读书会以及学习科技知识和法制常识的农民技术学校等组织机构。草坪镇农民办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,不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喜爱,还引起中央、省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,被誉为“草坪文化现象”。

    从草坪文化现象中,可以看到,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农村文化也必将迎来新的飞跃,农村文化的将呈四种发展趋势。

    趋势之一:在农村文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,农民正由客体向主体转化,成为文化的主人。过去,农民在文化活动中,往往作为客体当观众,坐在台下被动地去欣赏文艺演出。如今,他们不再满足于当观众,而是走上舞台,由观众变成演员,自编自演,自娱自乐,自我教育,自我提高,自我发展。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了重大的改变,这一改变必将促进农民精神境界的提升。他们逐步成为文化的主力军,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和鲜活的艺术形象把握未来,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。有不少农民原来只是当读者,看书读画,现在居然也提笔写诗,苦练书法,还挥毫作画,照相摄影,甚至编写戏剧曲艺脚本,创作小说散文。

    趋势之二:从农民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来看,呈现出继承传统,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逐步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。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草坪的文化活动中,有不少传统的东西,如传统花鼓戏,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常德丝弦、地花鼓、舞龙、舞狮、三棒鼓、采莲船等等,他们在继承传统艺术方面,既保留了健康有益的东西,也注意去粗取精,摈弃那些低级的不健康的因素,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,他们努力跟上时代的节奏,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。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流动化、多元化、开放化、现代化。例如农民剧团在运用传统民族乐器的同时,也采用西洋或少数民族的乐器,如铜管乐 、电子琴等,在舞蹈艺术方面,既跳民族舞蹈,也跳街舞等现代舞。在练习绘画方面,学练中国画、也学练油画、水彩画;在学习写诗时,既学传统诗词,也写新诗。总之,在草坪农村的文艺大花园中,呈现出百花齐放,五彩缤纷、欣欣向荣的局面。

    趋势之三:从文化生产的经营形式来看,正在由业余和半职业性向专业或职业性发展,逐步形成文化产业。前些年,农民剧团通常称为业余剧团,剧团演职员农忙务农、农闲从艺。而现在,他们洗净了脚上的泥土,穿上了皮鞋,成为常年从艺的职业演员,他们虽然住在农村,有时也忙几天农活,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,而是从事演艺事业的“农民工”。据草坪镇三十个剧团、六百多个演职员的情况来看,有80%以上的演职员基本上是“全脱产”的职业演员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?从市场学的角度看,是市场决定剧团的存亡。如果没有人雇请这些剧团演出,剧团就难以生存,会自然消亡。为了占领市场,剧团之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,你的节目不中看,自然就被淘汰,所以,草坪的几十个剧团都在使暗劲,不断创新,提高演出水平和服务水平。

    趋势之四:从党委政府对农民文化组织的管理来看,正在由管理监督型向引导扶持型转变。党委政府不把农村民办文化当成“包袱”或“非农产业”加以监督管理,而是把它看成农村一种新兴的重要产业,加以引导、扶持。对农民办文化,从思想上理解,在感情上贴近,坚守民本,反映民愿。制定“品牌兴业,文化兴镇”的发展思路,确定打造“全省文化名镇”的目标,出台了一系列“支持民办文化发展”的政策,加大财政投入,在人力、物力上全力保障、引导,助推民办文化发展,使民办文化形成了农村新型文化产业经济。草坪镇党委政府的这一作法,正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的精神,因此,也就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